【SHAO科普在线】“科技之美——《科学画报》图说科技90年天文主题展”在上海天文博物馆开幕

文章来源:上海天文台  |  发布时间:2024-01-04  |  【打印】 【关闭

  
  12月30日下午,“科技之美——《科学画报》图说科技90年天文主题展”在上海天文博物馆(松江区西佘山顶)举办开幕仪式。上海市天文学会荣誉理事、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党委书记、副台长侯金良,上海韬奋纪念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党支部书记、馆长赵书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魏晓峰等出席开幕式并为展览揭幕。
  上海韬奋纪念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党支部书记、馆长赵书雷表示,在中国近代天文研究的发源地——佘山天文台举办本次展览,致敬以科学救国为己任的科学和出版前辈,具有特别意义。90年前,杨孝述等归国科学家创办《科学画报》,点燃了科学文明、现代精神的火把。90年来,一代代科技工作者通过画报走进科学、爱上科学,传播科学,创新图强。今年8月在本馆举办的“科技之美——《科学画报》图说科技90年主题展”用图文、档案、手稿、航天装备模型等展现了这一历程,与同步举办的“科技之美”系列科普活动受到了观众们的喜爱,为此还延长了展期。由此考虑开发巡回展览,不仅让馆藏得到更好利用,也让更多观众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激发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为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贡献。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魏晓峰提到《科学画报》杂志是早期的科学家们怀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创办的,将最新的科技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介绍给读者,在知识的普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广大读者朋友。新时代的《科学画报》依然生机勃勃,屡获殊荣,在2009年被评为“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多次被评为全国百强期刊。国家近期发布了加大科普创作、繁荣科普事业的指导文件,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积极响应时代召唤,更好地承担起科普出版责任,为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全民科技素养作出更多贡献。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党委书记、副台长侯金良介绍了上海天文台的历史、历年取得的成就和科普工作的概况。上海天文博物馆的前身是建成于1900年的佘山天文台。这座百年历史的天文台也是我国首座拥有大型天文望远镜的天文台,与1872年建成的徐家汇天文台一同见证了我国百年来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的“四个面向”,上海天文台长期致力于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在天文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佘山天文台在退出科研一线后,转向社会大众的科学普及工作,相继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市示范性科普场馆和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待来自国内外游客和天文爱好者超过二十万人次。为传播科学家精神与天文学知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研讨交流环节,上海市天文学会荣誉理事、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指出,天文的科普工作大致分为天文学的基础知识、世界天文的最新进展、我国的最新天文研究成果三个方面,并建议上海天文台、上海市天文学会与《科学画报》展开定期交流,确定文章选题,更加有序地推进科普工作。卞老在会上还再次提出了他的“元科普”的理念,鼓励第一线的科学家亲自为大众普及其所投身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合理筹划时间和内容表述,在社会责任等方面收获更多成效。科学精神代代相传,科普的工作需要新一代科学家推动。
  本次展览的科学顾问、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陈力回忆了从《科学普及资料》开始阅读《科学画报》的经历。在获取知识来源极其匮乏的年代,《科学画报》与“数理化自学丛书”是在他的青少年时代产生巨大社会影响力的两种出版物。《科学画报》的滋养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选择了理科专业,最后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从1998年起,他又成为《科学画报》的作者,再续与画报的缘分。今年是《科学画报》创刊90周年,出版社从天文的角度策划这个展览,体现了出版社通过科普不断滋养下一代青少年的理念,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展览简介
  由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上海市天文学会主办,上海天文博物馆承办,《科学画报》编辑部协办的“天空果有限制乎?科技之美——《科学画报》图说科技90年天文主题展”2023年12月31日至2024年3月31日在上海天文博物馆(松江区西佘山顶)展出。
  本次展览是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暑期“科技之美——《科学画报》图说科技90年主题展”的第一站巡回展,聚焦《科学画报》在天文学科普方面的瞩目成就,梳理《科学画报》90年中刊登的天文科普文章,展览从“探索”“记录”“变化”“对话”四个部分展开,涉及天体知识科普、天文摄影、天象知识科普与预测、天文学家精神等丰富内容,在佘山之巅为观众朋友带来一场天文知识盛宴。
  1933年8月1日,《科学画报》在上海创刊,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科普期刊。该刊旨在“普及科学知识于儿童与一般民众”,在创刊之初即“用简单文字和明白有意义的图画和照片”,介绍“世界最新的科学发明、事实、现象、应用、理论以及谐说、游戏”。
一、大家力作
  《科学画报》曾邀请一批知名学者撰写科普性质的文章,帮助民众探索天文现象的本质。
1941年第7卷第12期 《日全食中的科学问题》任鸿隽
1948年第14卷第6期 《观测日蚀的重要性》竺可桢
1959年第12期《太阳系的边疆》吴守贤
二、星象奇观
  1986年哈雷彗星回归,《科学画报》展开一系列预告,并为迎接哈雷彗星举办天文竞赛。本次展览展出相关报道,配以1910年佘山天文台所摄哈雷彗星照片,再现当年盛况。
1986年第1期 封面《哈雷彗星,欢迎你!》
1985年第5期 迎接“哈雷”回归,举办天文竞赛
1910年,佘山天文台拍摄的哈雷彗星照片
  1994年的彗木相撞堪称千载难逢的天文奇观,《科学画报》对其有详细报道和深度解说,本次展览中也展出了佘山天文台拍摄的彗木相撞照片。
1995年第1期 《千载难逢的天文奇观 彗木一吻之时》刘炎、王思潮
彗木相撞照片 佘山天文台拍摄
三、天文台之声
  上海天文台的众多天文学家都与《科学画报》有不解之缘,他们在专注科研工作之余,仍兼顾天文科普,解答人们生活中对星空的好奇。
1960年第1期 《近代天文学的成就》 李珩
1964年第9期 《标准时间是怎样得来的——我国授时工作的成就》 叶叔华
1977年第5期 《哪颗星星更明亮——恒星的光度与测量》卞毓麟
1977年第6期 《哪颗星星更遥远——恒星的距离和测量》 万籁
1977年第8 期《哪颗星星的质量更大——恒星的质量及测定》 赵君亮
2000年第1 期《太阳 生命之母》王家骥
四、星空之境
  本次展览还邀请国内最顶级的天文摄影师,打造“星空之境”,展示优秀天文摄影作品,为观众朋友带来一场视觉盛宴。
五、互动翻翻板
  展览最后部分设置有翻翻板互动装置,问题选自1935年第2卷第17期《关于天文的十个问题》,一起来展厅中体会一下88年前的“头脑风暴”吧!
  本次展览展期3个月,展览期间将有相关讲座、论坛和教育活动配套推出。关注官方微信号,及时获取相关活动信息,期待与大家共赴天文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