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微生物RNA与转录调控前沿论坛”在沪成功举办

文章来源: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  |  发布时间:2024-01-15  |  【打印】 【关闭

  
  1月12-13日,首届“上海微生物RNA与转录调控前沿论坛”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成功举办。来自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北京等地的近200名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参加会议。
  本次会议由上海市微生物学会基础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RNA功能与应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筹)承办,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上海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市生物工程学会等单位协办。
  该会议是国内首次举办以“微生物RNA与转录”为主题的专业化、高水平学术研讨会,旨在对标世界科技前沿和微生物领域战略高地,为从事高水平微生物学研究的一线科研人员提供专业交流平台,鼓励交叉合作和理论技术创新,共同推动学科进步跃升。
  论坛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陈丰伟及上海市微生物学会基础专业委员会主任张余研究员分别致辞。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晁彦杰研究员主持会议。
  本次会议特别邀请了13位活跃在科研一线的专家学者进行汇报交流,会议包括微生物转录调控机制、微生物RNA功能与技术、病毒RNA调控与干预、核酸生物技术4个环节。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张余研究员通过解析细菌与酵母mRNA的转录终止复合物的冷冻电镜结构,生动形象地介绍了细菌固有转录终止机制和真核生物中Pol 转录终止模型;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曦子青年研究员详细介绍了近期广受关注的论文成果,针对复杂庞大的转录起始复合物解析了一系列高分辨率结构,阐明了真核基因转录起始的分子机制;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任艾明研究员对于新型辅酶因子参与调控的核开关riboswitch的结构生物学展开分析研究,讲述了RNA分子通过参与调控细胞代谢,对维持细胞功能的重要作用;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郑舰艇研究员揭示了链霉菌中锌离子摄入调控蛋白Zur介导的转录调控结构基础,回答了链霉菌天然代谢产物合成的调控机制;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王程远研究员通过解析一系列细菌转录翻译偶联复合体的结构,详细展示了细菌转录翻译偶联这一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协同作用的动态分子机制。
  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晁彦杰研究员介绍了微生物RNA互作组研究新技术iRIL-seq,揭示了非编码RNA对病原细菌毒力和代谢的调控功能;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曹蓬勃博士分享了近期发表于Nature的论文成果,讲述了厌氧条件下表达的小RNA SicX介导铜绿假单胞菌在急性和慢性感染之间转换过程;日本筑波大学医学院宫腰昌利教授介绍了细菌GcvB小RNA调控氨基酸摄取和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进一步揭示该调控作用受到多个小RNA分子海绵的拮抗;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王天民研究员利用独特的空间转录组方法RAINBOW-seq,首次刻画了细菌群体在微观空间尺度全基因组水平的基因表达异质性,揭示了细菌群体不同空间区域的代谢物交互及其生理意义。
  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王权研究员通过解析新冠病毒RNA聚合酶在催化状态下的原子结构,阐明了新冠病毒RNA聚合酶复制基因组及其被核苷类似物抑制剂阻断的分子机理;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张珂研究员详细介绍了A型流感病毒自身基因组mRNA出核及抑制宿主mRNA出核转运的蛋白互作的分子机制。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杨荟研究员阐述了CRISPR-Cas13通过特异性识别并靶向切割DNA和RNA抵御外源核酸的分子机制和结构基础;浙江大学国际科创中心生物与分子智造研究院副院长、合成生物学研究所所长王宝俊分享了关于新型CRISPR基因调控技术与生物诊疗应用的3项重要成果,开发了首例“类真核式”细菌CRISPRa基因激活调控系统,提出了可编程tracrRNA实现将RNA转变为crRNA及RNA检测,以及利用工程化Cas9噬菌体实现肠道致病菌的精准定向清除。
  本次论坛聚焦专题、瞄准前沿、交流热烈、讨论充分,促进了领域科研人员的互动交流与合作,受到了许多参会代表的高度评价。大家建议,在首届论坛圆满成功的基础上逐步扩大会议规模、定期举办,努力将其打造成一个区域性或全国性的精品论坛。
会议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