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研究所在面向居民满意度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法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文章来源:城市环境研究所  |  发布时间:2022-08-23  |  【打印】 【关闭

  

  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有效地缓解城市内涝和面源污染问题,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然而,目前海绵城市及低影响开发等雨洪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城区,由于城市郊区的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城市形态、交通和人口密度等方面与城区存在显著差异,现有的研究成果难以直接推广到城市郊区。另一方面,现有研究着重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工程性能,忽略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有必要建立一项适用于城市郊区、平衡工程专业效益和公众满意度的海绵城市建设耦合框架。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城市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组(石龙宇团队)以惠州市城郊为例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提出了一套可综合评估海绵城市建设生态重要性和居民满意度,同时可指导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综合框架。该框架包含两个部分:“生态重要性-居民满意度分析”(Eco-Importance-Resident Satisfaction Analysis,EIRSA)方法和“多准则决策”(Multi-Criteria Decision Making,MCDM)方法。EIRSA方法可对适合海绵城市建设的控制空间进行识别,并探索城郊居民基本需求和现有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之间的关系。MCDM方法可优化所识别控制空间的设计。该方法使用GIS和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WMM)结合居民主观视角和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从而确定建设区域并选择低影响开发的类型。 

  应用上述框架在惠州市城郊的木沥河流域开展了海绵城市方案设计,并针对设计方案在不同降雨情景下的物理和心理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案在年均尺度上对研究区地表径流控制率可达90%以上。同时,对当地居民开展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60%以上的受访者对该设计方案感到满意,其中21%表示非常满意。研究成果可协调生态重要性和居民满意度之间的权衡关系,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可以提高居民福祉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案,为城市郊区海绵城市更详细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决策基础。 

  研究结果以How do construct a sponge city that can improve residents’ satisfaction? Evidence from a suburb of Huizhou City, China为题发表在生态学领域国际期刊Ecological Indicators 142 (2022) 109238。博士生杨萌为第一作者,石龙宇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XDA23030201)的资助。 

  论文链接

  

  图1 海绵城市建设控制区识别和优化设计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