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龙组揭示中性粒细胞抑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调控机制
文章来源: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 发布时间:2022-08-08 | 【打印】 【关闭】
8月6日,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刘小龙组的最新研究成果“Neutrophils restrain sepsis associated coagulopathy via extracellular vesicles carrying superoxide dismutase 2 in a murine model of lipopolysaccharide induced sepsis”。该研究揭示了外周血液循环中性粒细胞抑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的调控机制。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脓毒症的主要并发症之一,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致死率极高。目前已知脓毒症发生时过度的炎症反应与凝血功能障碍有关,但是免疫系统与凝血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仍不清楚。长久以来,中性粒细胞被认为是脓毒症中的主要效应细胞。中性粒细胞释放的蛋白水解酶和NETs等与患者的组织损伤程度呈现正相关。然而,在脓毒症小鼠模型里清除中性粒细胞,脓毒症症状没有得到缓解,反而升高脓毒症的死亡率。这些相悖的结果提示中性粒细胞在脓毒症中的作用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该研究利用小鼠腹腔注射脂多糖的动物模型,观察到炎症早期外周血来源的中性粒细胞发挥缓解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从而降低小鼠脓毒症死亡率的作用。炎症早期外周血来源的中性粒细胞能够分泌包裹线粒体的囊泡,线粒体上含有超氧化物歧化酶2。超氧化物歧化酶2通过减少血管内皮细胞的活性氧积累来缓解内皮功能障碍减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该研究揭示了中心粒细胞及其分泌的携带超氧化物歧化酶2囊泡对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策略。
分子细胞卓越中心鲍温洁博士和邢华岳博士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刘小龙研究员和邓子木副研究员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项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青促会项目的资助,得到分子细胞卓越中心动物实验技术平台、细胞生物学平台和分子生物学平台等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