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营养与健康所胡国宏研究员受邀在Cancer Cell期刊讨论肿瘤转移研究前沿进展
文章来源: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 | 发布时间:2022-10-09 | 【打印】 【关闭】
随着肿瘤治疗策略的多样化和精准化,肿瘤病人的预后得到了有效改善,可是远端器官转移依旧是造成癌症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如何抑制和消除远端器官转移一直是肿瘤学领域的主要挑战之一。近些年,随着科学家对肿瘤细胞自身特性和远端器官转移微环境解析的不断深入,我们对肿瘤远端转移机制的认识得到了深化。但是,诸多关于肿瘤发生远端转移的生物学基础问题仍有待解决。Cancer Cell邀请相关专家讨论了近些年与肿瘤远端转移相关的研究进展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于2022年8月8日发表于Voices栏目,就播散到远端器官的肿瘤细胞为什么可以进入持续多年的休眠状态、如何实现免疫逃逸、怎样获得对系统性治疗的耐受性,以及远端器官中哪些微环境成分调控了转移的形成等系列问题展开了讨论。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胡国宏研究组受邀就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NETs)在肿瘤转移中的功能作用、研究进展以及机遇和挑战做了前沿性的解析。
NETs是中性粒细胞释放的结合有组蛋白和蛋白颗粒的细胞外DNA网状纤维,最初的研究表明NETs可以抑制和杀伤侵入生物体的微生物,而在肿瘤转移过程中NETs则更多地发挥了促进作用。胡国宏研究员指出,NETs通过其DNA吸引并捕捉播散的肿瘤细胞,同时通过其携带的各种蛋白重塑转移微环境,促进肿瘤细胞的播散和生长,基本在迁移、侵袭、免疫逃逸、播散和转移休眠再激活等肿瘤远端转移的各个步骤都发挥了促进作用。NETs促进肿瘤转移的相关报道数量正在迅速增长,表明NETs在肿瘤远端转移发生中的重要作用,提示NETs作为肿瘤远端转移治疗靶点的潜在价值。目前我们对于肿瘤如何诱导NETs以及NETs发生过程分子机制的认识还存在诸多空白;发生肿瘤转移的不同器官中NETs的发生强弱也存在差异,其背后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肿瘤转移过程中,是否有一群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更容易发生NETs也需要进一步分析阐释。上述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靶向NETs的肿瘤转移治疗新策略的研发。
胡国宏研究员长期关注播散肿瘤细胞与远端器官微环境的相互作用。系列工作发现了肿瘤转移过程中肿瘤细胞与远端器官微环境中细胞相互作用并促进转移形成的功能机制(Cell Res 2012; J Clin Invest 2014; Nat Cell Biol 2017; Cancer Cell 2021等)。2021年,胡国宏研究团队阐明了组织蛋白酶C(CTSC)通过调控转移微环境中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和NETs的形成,促进乳腺癌细胞发生肺转移的功能作用,并且证实在原位自发肺转移的小鼠模型中施用特异性抑制CTSC的临床二期小分子化合物AZD7986能够显著抑制乳腺癌转移的发生。该研究强调了NETs在肿瘤肺转移中的重要作用,并论证了靶向NETs的肿瘤转移治疗策略的可行性和潜在临床价值(Cancer Cell 2021)。
全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153561082200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