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天文分论坛成功举办

文章来源:上海天文台  |  发布时间:2023-11-15  |  【打印】 【关闭

  
  11月7日,第六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天文分论坛在中国上海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址成功举办。本次天文分论坛是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首次举办的天文学领域的分论坛,以“科学引领天文变革——望穿星海,探秘宇宙”为主题,对人类的天文探索作了深刻、全面的探讨。联袂出任天文分论坛联合主席的分别是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杰出物理与天文学冠名教授亚当 里斯(Adam RIESS)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讲席教授葛健。
  上海天文台研究员、讲席教授葛健在致辞中表示,面对浩瀚无垠的星空,人类不会放慢探索的脚步,而探索的过程也离不开国际间的开放与合作。本次天文分论坛聚焦国际空间天文科学计划和工程的最新进展与成果,跟随世界顶尖科学家的视角共同探索恒星和宇宙的奥秘,共同描绘人类探索未知和揭秘宇宙的未来途径。
  上海天文台名誉台长叶叔华院士致辞表示,很高兴能与天文界的新老朋友相聚在本次天文分论坛,感谢各位的参与。希望本次会议期间的精彩报告和讨论内容能够让大家了解更多天文知识,从更多资深的天文学家身上学到更多经验。预祝本次大会成功,希望本次大会能成为大家的美好体验和难忘经历。
叶叔华院士致辞
  上午的“科学引领天文研究变革”主题演讲由葛健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首席科学家常进,巴黎天体物理研究所物理学教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冠名物理学教授约瑟夫 西尔克(Joseph SILK),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冠名名誉教授、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物理学杰出教授巴里 巴里什(Barry BARISH),中国科学院院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理论物理中心(亚太地区)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术副校长、太空引力波探测“太极计划”首席科学家吴岳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杰出物理与天文学冠名教授亚当 里斯(Adam RIESS),美国空间望远镜科学研究所名誉主任罗伯特 威廉姆斯(Robert WILLIAMS)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及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奥赛太空天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暨欧洲太空总署普朗克计划高频仪器首席研究员尚-卢 普吉(Jean-Loup PUGET)等围绕“快速发展中的中国天文学”“源自月球的宇宙学”“用引力波探索宇宙”“空间引力波探测太极计划与引力、时空本质”“宇宙充满奥秘,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揭秘吧”“太空望远镜深空影像揭示宇宙演化过程”和“宇宙微波背景(CMB)的极化各向异性”等主题做专题学术报告。
  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物理学教授、日内瓦大学物理学教授迪迪埃 奎洛兹(Didier QUELOZ)主持上午的“天文学与交叉研究”主题圆桌讨论,亚当 里斯、巴里 巴里什、约瑟夫 西尔克、罗伯特 威廉姆斯、吴岳良、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和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员、首席科学家林隽等参加讨论。
  与会专家认为,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天文学研究的变革,同样地,天文学的科学课题也带动了技术的革新,拓宽了工程技术的边界,推动太空探索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围绕这一话题,沈志强表示,纵观历史,技术的进步能够帮助人类获得更多科学上的进步,目前太空探索需要高昂的经费投入,因此开展研究时就更应注重科学目标导向,30年前哈勃望远镜带给我们令人惊叹的成果,然而近期的詹姆斯 韦布望远镜拍摄的太空图像更让我们感叹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科学上的突破,因此在科学和技术上的投入都是值得的,全人类应满怀好奇心,通过更多不同方式共同探索宇宙。关于“如何看待外星人”的话题,沈志强指出,我们不会停止探索外星生物的脚步,上海天文台的葛健教授带领的团队正在开展的“地球2.0”项目将与其他观测项目结合开展非常有趣的研究,对于人类是否是唯一的、孤独的存在这一话题,许多人的态度或消极或积极,但作为天文学者,我们应该持续探索。针对人工智能在天文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整合跨学科合作的话题,沈志强认为,人工智能工具能够帮助天文学家更好地理解观测到的现象,但也应区分人工智能的本质和人工智能的应用;目前的各种先进仪器、探测器、天文望远镜等已经与人工智能技术一起,帮助研究人员开拓了更多新的天文研究领域,在跨学科的科研组织形式中,我们更需要让不同年龄层、不同国家、不同科研背景的研究者共同使用这些工具,以各自不同的理解将天文学研究推向更高维度。
“天文学与交叉研究”主题圆桌讨论
  下午的“探索银河系的演化和寻找宇宙中的生命”主题演讲由罗伯特 威廉姆斯主持。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杰出教授、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首任所长林潮,迪迪埃 奎洛兹,葛健,康奈尔大学天体物理学冠名讲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冠名讲席教授(访问)赖东,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天眼”(FAST)首席科学家李菂与意大利国家天文物理研究所-都灵天文台研究主管马里奥 G.拉坦齐(Mario G. Lattanzi)等围绕“星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周围的流浪行星的研究进展”“系外行星研究的下一个挑战”“探苍穹,寻觅地球2.0和地外生命”“极端的天体物理”“利用无线传感器和计算搜索外星人”“21世纪基础天文学展望”等主题作专题学术报告。
  葛健在“探苍穹,寻觅地球2.0和地外生命”专题报告中介绍了开普勒空间望远镜在天琴座附近天区发现的大量大小介于地球和海王星之间的行星,以及3颗绕类太阳恒星转的宜居的超级地球行星。葛健指出,目前的研究还没有发现“地球2.0”,因此我们需要开发更先进的观测设备来探测宜居类地行星可能存在区域。目前上海天文台的“地球2.0”项目正在推进,计划由6台28厘米宽视场凌星望远镜和一台35厘米微引力透镜望远镜组成,具有5倍开普勒视野的凌星望远镜将对开普勒天区及其周围天区的超过120万颗类太阳恒星开展长达4年的凝视观察,以探测“地球2.0”的存在,并确定它们的出现率,同时通过微引力透镜望远镜观测银河系当中超过3千万颗恒星,以搜索目前知之甚少的冷类地行星和流浪行星。
上海天文台葛健教授作“探苍穹,寻觅地球2.0和地外生命”专题报告
  葛健主持“天文学的未来与展望”圆桌讨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宇宙暗物质暗能量团组首席科学家陈学雷,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KIAA)所长、北京大学讲席教授何子山,赖东,马里奥 G.拉坦齐,迪迪埃 奎洛兹,罗伯特 威廉姆斯等参加讨论。
  叶叔华院士在圆桌讨论环节致辞,感谢本次论坛的联合主席组织了这样有价值的会议。上海天文台历史悠久,不仅对天文学的发展作出贡献,还对国家发展的多个方面多有裨益,未来要大力发展大型天文望远镜,希望更多人、甚至是天文行业外的人也可以加入进来,共同建设好、使用好先进和高效的天文望远镜。
  圆桌讨论中,针对天文未来发展趋势,专家们认为目前不断推进技术研发、建设更为先进的地面与空间望远镜已经成为研究黑洞、宜居行星、暗物质、暗能量等天文学前沿课题的主要手段和发展趋势,而除硬件设备发展外,神经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也将推动天文学研究的发展。面对寻找“第二个地球”和“系外生命”的话题,专家们认为,对天文学家而言,生命的出现与进化受到其所在天体上很多“意外因素”的影响,而是否存在系外生命往往成为了一个哲学命题,即我们作为地球上的生命形式是否就是宇宙中特殊的存在,另一方面,也正是这种未知吸引着天文学家不断向前探索其他系外生命和宜居星球。在培养下一代天文学科研人员的话题中,专家们认为,科学素养的培养应该在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同时需要更多的优秀科学教师加入到青少年科创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中来,教师、家长和科学家都应鼓励学生找到自身真正的研究兴趣点,青年学子也要珍惜和保持对科学研究的好奇心与热情,并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
“天文学的未来与展望”主题圆桌讨论
  沈志强在总结致辞中感谢各方对本次天文分论坛的大力支持。他表示,在天文探寻的旅途上,我们共同努力,迈出了重要坚实的一步,今天的13个主旨演讲探讨了天文学进展和未来发展的关键点与前进方向,同时共同探讨了暗物质、暗能量、黑洞等方面的未解之谜,谈到了宇宙、太阳系和星系的演化及其中涉及到各类科学问题,涉猎了地面与月球和太空观测的项目,共同聚焦科学和技术的最前沿。这些研讨不仅让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了整个天文学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也对塑造学术交流平台非常有益,让各位学者、专家在此共享真知灼见,碰撞智慧火花。期待未来各位学者可以继续探索的脚步,以更为开放的心态开展更加广泛、更加紧密的国际合作,在跨学科合作领域获得更大成果,积极参与和构建全球伙伴关系,以创新的方式培育和鼓励下一代科研人员,共同为未来天文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总结致辞(图片来源:第六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本次天文分论坛的成功举办得到了第六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大力支持。第六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以下简称“论坛”)由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鹏瑞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于2023年11月6日至8日在中国上海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址召开。本届论坛以“科学引领变革 重塑世界韧性”(Science Leads Transformation)为年度主题,围绕前沿科技、科研范式、科创生态、合作模式、科教未来等五个维度,设置生命科学大会、智能科学大会、碳大会、青年科学家大会、“她”论坛、莫比乌斯论坛、科学T大会等20余场专题会议。本届论坛首设主席制,由国内外相关领域顶尖科学家担任分场次主席,邀请到来自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位科学家共同参与,其中参会顶尖科学家及资深科学家人数、参会优秀青年科学家人数均超过百位,是全球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科学盛会之一。论坛期间,2023年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隆重颁发,并开展了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获奖者讲堂、科学圆桌 等获奖者系列学术交流活动。论坛首设顶尖科学家“前沿讲堂”,安排了约60场顶科学术报告会,开展了“全民问顶科”“科学家请回答”“科学嘉年华”“小小记者团”等丰富多彩的公众科普活动、社交和文化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