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CSST)流量定标研讨会成功举办

文章来源:上海天文台  |  发布时间:2023-12-13  |  【打印】 【关闭

  
  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CSST)是我国首个大型的空间光学天文望远镜,目前正在紧锣密鼓的研制中,未来计划在轨运行十年,有望在宇宙学等多个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充分发挥CSST巡天的真正科学价值,天文学家需要前期确定硬件测试相关状态,后期明确复杂而庞大的数据处理过程,最终将观测得到的数据处理为可用于科学研究的数据,而在这个过程里需要对流量进行标定。这个“流量定标”的过程是CSST数据应用于科学研究过程不可或缺的一环。
  为了更好地以科学需求为驱动,兼顾CSST自身特点,制定最优的流量定标方案,2023年11月2日至4日,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流量定标研讨会在上海临港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以下简称“上海天文台”)和CSST长三角地区科学中心主办,上海天文馆和上海天文台青促会小组承办。会议邀请了来自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国家天文台、上海天文台、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多家科研机构和高校的50余位CSST研制团队、CSST数据开发团队和流量定标领域的相关专家和青年学者参加研讨。
  11月3日,会议在上海天文馆学术报告厅拉开帷幕。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研究员致开幕词,强调CSST巡天望远镜的硬件研制及测试工作、科学数据处理工作和流量定标的重要性,勉励国家天文台和上海天文台的CSST数据处理团队再接再厉,加强沟通交流,共同把CSST的数据处理工作做好做实,为今后CSST巡天项目能够出大成果、出好成果奠定基础。上海科技馆天文研究中心主任林清研究员致辞,代表上海天文馆热情欢迎研讨会的召开,并介绍了上海天文馆在科普和科研方面的组织结构和工作安排。
  本次会议安排了13个专题报告,3场专题讨论,以及1场协同工作和讨论。
  国家天文台的张天萌、周志民和任娟娟分别介绍了CSST巡天模块的多色成像数据处理进展、多色成像流量定标方案以及CSST数据系统在轨定标的研制进展,刘超、陈建军分别介绍了CSST科学数据系统总体进展,以及CSST无缝光谱数据处理进展。北京师范大学的苑海波、黄博闻分别介绍了大视场测光巡天高精度流量定标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以及Gaia DR3无缝光谱流量定标系统误差分析及改正。上海天文台的郑振亚、许春、钟靖和朱帅儒分别介绍了巡天空间望远镜的测光定标方法分析、CSST多通道成像仪定标方案讨论、CSST多通道成像仪流量定标研究进展,以及哈勃空间望远镜(HST)的历年测光定标项目统计。北京电子科技学院的杨琳介绍了CSST无缝光谱的流量定标。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的郑家宁介绍了CSST整机流量与平场定标方案设计。
  会议的3场专题讨论涉及CSST主巡天模块流量定标方案讨论、CSST多通道成像仪模块流量定标方案讨论以及无缝光谱及探测器定标方案讨论,通过讨论确定了主巡天团队和多通道成像仪团队开展的共同定标天区选取工作,为进一步优化CSST在轨定标方案、提高流量定标精度奠定了基础。
  在最后的协同工作和讨论中,CSST科学数据系统主任设计师、来自国家天文台的刘超研究员作总结性发言表示,流量定标的好坏直接关系到CSST科学数据系统任务的完成质量,此次会议交流了研究进展,促进了交流合作,实质性推动了CSST的流量定标工作,建议这种专题研讨会今后要经常举办,为CSST各团队的交流和经验借鉴提供良好平台。
  本次会议也获得了参会代表的一致好评。
参会代表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