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科研动态 > 科研进展

城市环境研究所在高通量荧光法解析环境活性耐药微生物研究中取得进展

发布时间:2024-11-29 【字体: 】【打印】 【关闭

微生物耐药性(AMR)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过去关于环境AMR的研究主要采用的是不依赖于培养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如定量PCR(含高通量定量PCR)和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等,但是抗性基因(ARGs)的存在并不能完全反映微生物的表型耐药性。因此,发展新的技术挖掘环境中具有表型代谢活性的抗生素耐药菌(ARB)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此,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朱永官院士团队崔丽研究组,发展了生物正交非典型氨基酸标记技术(BONCAT),成功实现6种不同耐药菌与对应敏感菌的显著区分。接着将建立的方法应用于实际污水活性ARB的鉴别,发现其丰度较高(0.28%–45.3%),且出水中的浓度仍为4.79 × 104 cells/mL,暗示其潜在的健康风险。进一步结合流式荧光细胞分选和宏基因组测序技术,解析了活性耐药微生物的抗性组和移动组,发现了同时含抗性基因和移动元件的高风险宏基因组组装基因组。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可在复杂环境中监测和定量活性耐药微生物的高通量单细胞技术,揭示了ARB表型和基因型之间的联系,将推进我们对环境活性耐药组及相关健康风险的理解。

研究成果以High-Throughput Single-Cell Metabolic Labeling, Sorting, and Sequencing of Active Antibiotic-Resistant Bacteria in the Environment为题目,发表于环境领域著名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林文芳为第一作者,崔丽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本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从0到1原始创新项目、及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

论文链接

建立高通量荧光法解析环境活性耐药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