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科学家精神-“张香桐星”命名仪式暨纪念张香桐先生学术报告会在沪举行
文章来源: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 | 发布时间:2021-06-09 | 【打印】 【关闭】
为大力弘扬以中国神经生理学奠基人张香桐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爱国奉献、严谨治学的精神,6月8日上午,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隆重举行了“张香桐星”命名仪式暨纪念张香桐先生学术报告会。何梁何利基金会评选委员会秘书长段瑞春,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副局长张永清,上海分院副院长赵健,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中心主任段晓阳,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副台长吴雪峰、小行星命名委员会主任杨捷兴、小行星科学部主任赵海斌,海军军医大学陈宜张院士,中国神经生理学会副理事长王以政,张香桐先生的家属、学生、同事和朋友,中科院脑智卓越中心领导及师生出席了会议。
会前,来宾、家属、脑智卓越中心领导共同瞻仰了张香桐铜像,并敬献鲜花。
会议由中科院脑智卓越中心副主任王佐仁主持。
中科院脑智卓越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院士详细介绍了张香桐院士代表性学术成果和爱国奉献的科学家精神。张香桐院士是国际神经生理学的先驱者和中国神经科学奠基人,他热爱祖国,热爱科学事业,淡泊名利,严谨治学,为我国科学事业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在中枢神经生理学理论和实验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研究成果,国际首次发现大脑神经元树突电位,建立了肌肉神经传入纤维的经典分类法,证明了皮层丘脑循回线路的重复放电,提出了针刺镇痛机制的“两种感觉相互作用”的假设,在国际神经网络研究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紫金山天文台于2008年2月29日用近地天体望远镜发现一枚小行星,2012年2月获得国际小行星中心316450号国际永久编号,并确认紫金山天文台的发现命名权。它处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4.08亿公里,绕太阳一周需4.54年;到地球的距离最远6.05亿公里,最近2.15亿公里。2019年5月,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向紫金山天文台推荐命名“张香桐星”,以彰显张先生的科技成就,弘扬其奉献精神。在命名仪式上,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小行星命名委员会主任杨捷兴宣读了“张香桐星”国际命名公报,行星科学部主任赵海斌介绍“张香桐星”发现经过和轨道运行情况。蒲慕明和段瑞春为“张香桐星”铜匾揭幕。紫金山天文台向家属和脑智卓越中心颁赠“张香桐星”命名证书、国际命名公报、模型及运行轨迹图。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副台长吴雪峰,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副局长张永清,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赵健,何梁何利基金会秘书长段瑞春,张香桐院士家属张书立,中科院脑智卓越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杜久林分别致辞。
吴雪峰表示,哲人已去,但功绩长存,“张香桐星”旨在表达社会对张先生的敬意和永远怀念,满载着张香桐光辉业绩的“张香桐星”将永远闪耀在宇宙星空之中。
张永清希望借“张香桐星”的命名仪式进一步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献身科学、报国为民的初心和使命,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把我国的科学事业推向更加辉煌的高峰。
赵健指出,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要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中,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光荣业绩。
段瑞春表示何梁何利基金正在全社会倡导树立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创造的崇高风尚,光荣属于自强不息、自主创新、勇攀科学技术高峰的中国科技工作者。
张书立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表达了被授予荣誉的感激之情。
杜久林指出,正是因为有了张香桐先生以及后来一批又一批几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为神经科学研究奉献的科学家,才有了我们今天继续砥砺前行的基础、动力和勇气。当夜幕降临,我们仰望星空时,“张香桐星”在其轨道上不停地绕着太阳运行,永恒闪耀在宇宙星空之中,“张香桐星”也会永远的在我们心中闪耀,指引我们向更高的目标攀登。
命名仪式结束后,复旦大学鲁伯埙教授和中科院脑智卓越中心孙衍刚研究员分别做了学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