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做点对国家有用的事”——天马望远镜总工程师刘庆会的报国情怀
文章来源:上海天文台 | 发布时间:2019-07-01 | 【打印】 【关闭】
上海佘山脚下,一个时刻望向苍穹的“大家伙”静静矗立,这就是上海65米口径全方位可动的天马望远镜,目前担任总工程师的是上海天文台研究员刘庆会。
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刘庆会曾在日本留学、工作12年,回国后,他开始与团队一起承担射电望远镜开发等工作。“做点对国家有用的事”,这是刘庆会的微信签名,也是他一贯的坚持。他说:“我的命运和国家的富强息息相关,把自己承担的工作做好,是责任,更是光荣。”
刘庆会1984年进入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学习,从山东单县一个普通村庄走出来的他,有股专心致志的“拼劲儿”,至今他都记得高中时候的很多课文。刘庆会这种“拼劲儿”一以贯之。毕业后,刘庆会被分配到济南试验机制造总公司工作,也是在此工作期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的工作和日本岛津制作所合作较多,日本先进的电子产品水平让刘庆会去日本留学的愿望逐渐产生,就是想“尽量多学点本事,为国家多做点事”。1997年,32岁的刘庆会去往日本鹿儿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继续在日本国立天文台工作。2003年至2009年,刘庆会作为主要成员在日本国立天文台从事日本月球大型探测卫星SELENE的开发研究工作。身在异国,刘庆会时刻关注祖国动态。1998年南方洪灾,刘庆会组织留学生走上街头募捐;中国体育健儿在日本比赛,刘庆会组织留学生现场助威……
“在国外总有种浮萍的感觉,对祖国的眷恋非常浓烈。”刘庆会对自己的下一步也非常清楚,“我始终明确学到技术后是要回国做贡献的,这样才真正有价值。”
2014年,刘庆会荣获“探月工程嫦娥三号任务突出贡献者”称号
“我们可以想象,家门口的一辆汽车移动10厘米,我们也未必能发现。而我们利用VLBI网能够以10厘米的灵敏度监测38万千米远的月球车的移动,充分体现了中国精度。”刘庆会说。
去年,天马望远镜也作为主力测站,参加嫦娥四号着陆巡视器和中继星测定轨以及中继星天线的在轨标定任务,为世界上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探测做出贡献。
刘庆会是上海天文台射电天文科学与技术研究室党支部书记。讲起支部,刘庆会如数家珍。
“我们支部党员20名,平均年龄约30岁,都在积极承担各种国家任务。”他说,党员带头,全体努力,一切成绩的取得都是团队共同奋战的成果。“我们支部的目标是,让党旗飘扬在嫦娥和火星探测器轨道上。”
刘庆会喜欢交流、分享,讲起深空探测,他充满热情,一边说一边用手势比照,尽可能讲得通俗易懂。刘庆会也经常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科技文章,每转一篇还都会写上几句“点评”或解释,就是希望让更多人去读、去了解。
天马望远镜吸引着源源不断的参观人群。刘庆会认为这是极好的科普机会,在场地内专门设置了多块展板讲解深空探测知识,让观众不仅看到天马望远镜的外貌,更理解它的“内在”。
“我愿意做科普。”尽管工作繁忙,但刘庆会仍坚持拿出时间去为更多人讲课、作报告。就在今年3月,他在上海天文台和上海市天文学会共同组织的 “天之文系列科普讲坛”上以“流浪地球?先去火星看看”为主题作了讲座,火星探测的最新科学成果、关键技术,我国火星探测的进展、火星探测器精密测定轨……刘庆会讲得生动幽默,这也已经是他在此讲坛的上第五次开讲了。
2019年,刘庆会老师作《流浪地球?先去火星看看》科普报告
说起中国将要进行的更多深空探测项目,刘庆会充满神往。“我们自己也想在祖国的东南西北建设多台大望远镜,甚至想把望远镜送到太空和月球,组成中国强大的VLBI观测网。祖国的探测器飞向哪里,我们的测定轨就测到哪里。”刘庆会说,“能有机会参与到这些伟大梦想和实践中,这是无比的光荣。
(原载于 新华社 作者:郭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