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中科院科学节走进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文章来源:上海天文台 | 发布时间:2020-11-24 | 【打印】 【关闭】
来源:科学网
活动启动仪式
11月1日金秋时节,中国科学院迎来了71岁华诞,中国科学院第三届科学节也拉开了序幕。11月3日至6日,作为科学节的重要活动之一,中国科学院边疆民族地区科普行动走进了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此次活动汇集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上海分院、广州分院、南京分院、兰州分院的18位专家,他们中既有科研骨干、科普达人,也有退休老科学家和在读研究生。在短短4天的时间里,专家们从全国各地汇集云南红河州,辗转泸西、弥勒、蒙自三地的七个地点,为来自当地共14所中小学校的6000余名学生带去了42场精彩纷呈的科普报告。报告内容丰富,不仅有前沿科技、诺奖解读,还有恐龙和古生物探秘,以及珍稀动物保护等,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了科学精神的意义及科学思维的启迪。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有图片、文字和视频,还让孩子们体验到了亲手做科学实验的乐趣。参与活动的广大师生纷纷表示享受了一场科技的饕餮盛宴,希望以后还能参加这样集知识和趣味于一体的科普活动。
积极互动
责任
作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承担着通过开展科学普及和科学教育工作来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重任。在此背景下,2020年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专门立项,开展边疆民族地区科普行动。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活动的安排,在线下聚集性活动几乎停滞的情况下,是坚持还是放弃成了一个艰难的选择。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局长周德进表示:“我们认为到边疆民族地区开展科普活动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在仔细分析并与当地有关部门多次沟通后,我们共同建立了有效保障措施,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继续开展此次科普活动。能够如期为当地的孩子们开展这场科普活动,我们感到很欣慰。”
科普报告《基因那些事儿》
奉献
几天的活动行程安排非常满,队员们基本上没有空闲时间。所有人都各尽所能,希望多给孩子们一些知识和启迪。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周佳海老师无疑是中青年科学家的代表人物,虽然平时工作繁忙,但一接到邀请还是义无反顾地加入了队伍。尽管只有一场报告,但为了300名孩子,周老师还是做了精心准备,并特地穿正装站上讲台。“看到他们对科学的渴望与好奇眼神,我深感责任重大,希望能帮助他们近距离接触科学放飞科学梦想,未来走出山区学好科技本领,更好地建设家乡、建设我们的国家!”
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左文文老师,娇小的身躯、亲切的笑容、温婉的语调,标准的邻家小姐姐形象。当孩子们得知这位讲述《解读2020物理学诺奖—揭开黑洞的秘密》的老师是北京大学天体物理学博士时,眼神中露出了惊愕和崇拜。左文文无疑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老师之一,报告后的互动也是最为热烈的,而对于每个问题她都不厌其烦地进行了详细解答。
上海辰山植物园郗旺博士为了给学生们带去更好的实验效果,跑了很多地方去买紫甘蓝;中科院动物所许可欣是个科普新人,担心讲的不好耽误学生,每天修改PPT到夜里12点……大家都有一个目标,就是要尽最大努力给学生们呈现出最好的科普活动。
交流
虽然日程很满,但队员们还是在没有自己的课堂报告任务时去听别的专家讲课。大家都认为,听别人的报告对自己也是一个很好的科普和学习机会。有一天晚上休息时,还特意邀请章文峻做了一个关于巧克力的“专场”科普讲座。苏州纳米所的薛进说到:“在为孩子们做科普的同时,也是我们同行之间跨界科普实践交流的好机会。”
即便是在路途上和休息散步时,专家们似乎也没有逃脱科普的冲动。“你看,过了隧道,进入干热河谷,植被与前面的有很大不同”;“那是散尾葵的果序”;“那个是金星和木星”;“我们散步时找到了拟步甲”……在被科普的同时,也在学习其他专家的科普方式和其他领域的科学知识。工作之余的沟通,加深了对彼此所在领域的认识,也促进了交流,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自身的科学素质,更加感受到中科院人肩上的社会责任。
科普报告《为什么要学科学》
愿景
在第一天的启动仪式上,本次活动领队、中科院上海分院学术与科普处章文峻谈到:“我们这次的活动时间很短,虽然可以告诉同学们一些科学知识,但我们更希望同学们能在听这些报告的时候埋下科学的种子,并且能生根发芽,结出科学的果实。无论以后是否从事科技工作,都可以有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思维,以及科学的精神。”
在活动结束后返回昆明的大巴车上,章文峻说:“我最大的希望,是未来某一天,在媒体采访一位著名科学家的时候,他可以自豪地说‘我之所以走上科学的道路,是在我上学期间,曾经听过中科院专家的一场科普报告’。这就是对我最大的褒奖。”
这也是所有中科院科普人最大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