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登上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这是平均年龄不到30岁团队的科研成果
文章来源: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 发布时间:2021-03-11 | 【打印】 【关闭】
植物免疫系统如何协同御敌?今天,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辛秀芳研究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解答了这一重要科学问题。这是中国科学家在植物抗病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有谁知道,创造这一卓越成就的居然是一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团队。
85后年轻博导更像是团队的大姐姐
走进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2号楼4楼,一个属于植物的实验室里绿意盎然,更加生机勃勃的是一群正在埋头做实验写报告的研究生。
“我们把拟南芥放进培养箱培养至四到五周,就可以接种病原菌了,我们会模拟自然界用较低的病原菌浓度,观察植物的抗感病情况。”该论文第一作者、博士生袁民航一边搬动着一盆盆拟南芥,一边向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介绍道,拟南芥基因组比较小,被称为”植物界的小白鼠”,研究起来相对容易,极大推动了基础研究的快速发展。
青年科学家辛秀芳是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最年轻的博导,85后的她更像是团队的大姐姐。
辛秀芳在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本科毕业后,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植物生物学系攻读博士学位。4年前,在密歇根博士后出站时,她作为引进人才加入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以及中科院-约翰·英纳斯中心植物和微生物科学联合研究中心,任研究组长和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植物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植物的免疫系统以及植物叶际微生物组等。
她曾在Nature, PNAS, Nat. Rev. Microbiol.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先导项目等支持。2020年,辛秀芳更是荣获了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颁发的卫志明青年创新奖。
导师的科研态度是团队的榜样
3年多前,辛秀芳组建了她的团队,团队成员多为硕士和博士生,目前团队有15人,平均年龄只有26岁左右。
此番辛秀芳团队在《自然》上发表的论文,揭示了植物两大类免疫通路PTI和ETI并不是独立发挥功能,而是存在相互放大的协同作用,从而保障植物在应对病原菌的入侵时能够输出持久且强烈的免疫响应,该研究为人们重新认识和理解植物免疫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事实上,这个课题并非事先设计,而是在研究过程中偶然发现的,然后团队进行了深挖、论证而成。
“这是无数次实验得出的结果,课题的主要成员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且要确保实验的可重复性。”辛秀芳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生物系统太复杂,大多数假设是不对的,就需要修正假设,不是付出时间就有结果,有时候花了几个月甚至两三年时间做的课题都失败了,“科研是残酷的”,她感恩的是所里的信任,给了这个年轻团队“完善的科研条件和宽裕的经费”。
对于团队成员来说,辛秀芳“亦师亦友”,她会手把手教他们做实验,告诉他们很多实验细节,业余时间还会请大家吃饭,谈心聊人生,出差回来,也不忘给这些弟弟妹妹们带零食。
“辛老师周末也会来实验室,经常工作到晚上10点,有时候她看到有意思的文章,会在凌晨1点多发邮件给我们。”辛秀芳的科研态度是袁民航的榜样,“辛老师刚从博士后转为研究员,她会亲力亲为教我们做实验;她知识面广且新,因此在讨论课题时,能够帮我们把握好大方向;她眼光敏锐,能从大局出发,确保实验室大家的课题都在往成功的道路上前进。”
== 对话辛秀芳 ==
接下来要做国际前沿的研究
记者:如何评价现在的科研环境?
辛秀芳:和国外相比,国内在植物科学领域科研经费充足,我们单位的科研环境整体很好,相对自由宽松。
记者:如何评价你的团队?
辛秀芳:团队每个成员都很努力,各有自己的优点,具有良好的合作沟通。我们的团队刚开始发展,还有很多方面可以提高和完善,但我对我们的发展潜力有信心。
记者: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辛秀芳:接下来还是围绕植物和微生物的互作方向,希望探索领域还未解决的重要问题,开拓一些新的生长点和研究方向,做国际前沿的研究。
文章链接:http://www.why.com.cn/wx/article/2021/03/11/16154428181271770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