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千帆星座”首批18颗卫星发射入轨
【文汇报】“千帆星座”首批18颗卫星发射入轨
文章来源: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 发布时间:2024-08-07 | 【打印】 【关闭】
作者:许琦敏
来源:文汇报
千帆极轨01组卫星发射现场(图片来源:央视客户端)
北京时间2024年8月6日14时42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千帆极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这是由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研制的“千帆星座”首批18颗卫星。它们的顺利奔赴太空,开启了中国商业卫星互联网的太空组网之路。
对标马斯克的“星链”,“千帆星座”计划到2030年底发射1.5万颗星,组成覆盖全球的太空网络,提供手机直连等多业务融合服务。届时,无论身处深山荒漠、远洋高空,只要有一部手机,就能随时上网,不用担心与世界“断联”。
一期发射1296颗、6年完成1.5万颗卫星组网,如此庞大的卫星量产规模给传统卫星生产方式带来巨大挑战。为此,临港掀起了一场颠覆式造“星”创新。
重塑供应链,从“单星”跨向“群星”
“要想富,先修路”,这个道理在太空也适用。近年来,随着遥感观测、科学研究、导航服务等卫星应用勃然兴起,“天地一体化”的通讯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在太空中修筑一条“信息高速公路”,组建卫星互联网势在必行。
2021年,在第四届进博会期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发布了G60星链计划,又称“千帆星座”。这是一个包括三代卫星系统的全频段、多层多轨道星座设计,今年将完成108颗卫星发射,2025年底实现648颗卫星提供区域网络覆盖,2027年底提供全球网络覆盖。
据悉,“千帆星座”单颗卫星在轨寿命可达7年,并能够在轨自主健康管理、故障处置,即一边在太空工作,一边自我“体检”和“治病”。直至无法工作,卫星还会自主推离轨道,待下一批卫星来补全星座。
2022年10月底,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通过竞标,承担第一代“千帆星座”324颗卫星的研制任务。朱晓铖是“千帆星座”型号的副总指挥,接到任务书的那一刻,他感觉一个划时代的颠覆即将来临——“过去是单星时代,而我们将走向群星时代”。
传统通讯卫星重量在1吨左右,研制周期以年计、投资以亿计,而“千帆”的卫星单颗重量不到0.3吨,未来要实现“一箭36星”的发射。“我们不能再像生产奢侈品那样‘雕琢’一颗卫星,这样的需求非批量化生产不可能满足。”
“这一次,我们实现的跨越,好比电脑从台式机向笔记本演进。”朱晓铖解释,台式机的硬件怎么也不可能塞进笔记本的空间里,为此卫星团队对几乎所有元部件都进行了创新性的集成设计与改造,重新塑造供应链。
朱晓铖带着团队,一家家跑供应商:要做到成本更低、性能更可靠、批量大的“既要又要还要”,唯有依靠技术创新。在一批愿意创新的合作伙伴的帮助下,他们共同开拓起这片商业航天的新市场。
例如,“千帆”卫星所用的电推进系统,过去国内一直没能实现量产应用,主要因为所使用的氙气价格极其昂贵。通过全球调研,卫星团队找到前沿的科研团队,共同技术攻关,在将成本降到了原来的10%-20%。
与此同时,他们还用工业级器件替代部分宇航级器件,通过软硬件补强性能,在降成本的同时,确保性能达标。“千帆星座”总设计师曹彩霞介绍,他们从顶层设计开始就采用全数字化方式,通过全数字仿真、“小步快跑”式的设计迭代,确定卫星状态,并使生产过程完全受控,确保质量可靠。
打造“脉动产线”,像造汽车一样造卫星
仅仅一年半,18颗“千帆”卫星就从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位于临港的卫星大楼中顺利下线。实际上,真正整星级别的生产周期只有两个月,未来还将缩短到一个月。
“我们用了一年多时间,除了整合供应链,还对生产流程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曹彩霞说,如今,在一栋楼里,就可完成“千帆”卫星的设计、安装、测试、总装,实现快速生产、迭代和响应。
过去研制卫星,所有流程“围着卫星转”,即卫星不动,一道道工序来为卫星服务。未来要在一个月内造18颗卫星,就得让卫星动起来,进入流水线生产模式,团队称之为“脉动产线”。
走进卫星大楼,已有了进入流水线工厂的即视感:大量元部件先被安装成组件模块,再集成为系统,最后进入一楼的总装车间,当一个卫星空壳从头到尾“走”出车间,也就完成了所有的装配和测试——卫星就好像流水线的汽车一样,不间断地输出。
“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像造汽车一样造卫星。”曹彩霞说,为缩短生产周期,他们将很多耗时的工序都在大楼里集中完成,例如太阳能帆板的贴片等工艺生产周期较长,他们在自行设计生产后,将生产周期至少压缩了一半。
在朱晓铖看来,“脉动产线”的成功,背后是团队建设的创新。工程中心从不同方向的研制团队中抽调骨干,组成了一支全新的攻关团队。打破固有思维模式,围绕“千帆”卫星,他们有了更多迸发创新火花的空间。
以卫星上最常用的蜂窝板为例,攻关团队就发现这种板在“千帆”卫星上效率不高、散热也不好,于是经过头脑风暴,想出了一体化铝合金铸造的新方法,使卫星结构的性能有了新的提升。
作为新一代全球化信息基础设施,卫星互联网以低成本、广覆盖的特点,与地面网络形成优势互补。朱晓铖提到,地面互联网无法完全支撑低空经济的发展,而卫星互联网的建设将为这些全新领域带来发展契机,为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农业、智慧医疗等提供高效的网络支撑和数据解决方案,提升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的水平。
“千帆星座”这步上海商业航天战略先手棋,也将为上海乃至全国新质生产力发展开拓新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