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牛耳者】舒嵘:驭光征途

【执牛耳者】舒嵘:驭光征途

文章来源: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  发布时间:2024-08-27  |  【打印】 【关闭

  

他为嫦娥打造落月之眼,他为“墨子号”设计实验装备,他随着一系列国家重大科研专项成长驾驭激光为国家造福,他时刻不忘仰望星空,却又时时脚踏实地。他是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舒嵘。

“嫦娥”落月 靠怎样的“眼睛”来“避坑”?

中国探月工程分“绕、落、回”三步走,而“落”是关键。但是月球表面地形复杂,如何选择合适的着陆地点,是落月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空间光电系统、信息获取与处理专家舒嵘,带领团队研制了激光测距仪——测量探测器降落时和月表的距离,激光测速敏感器——确保着陆器维持设定的速度平稳下降,激光三维成像敏感器——使用激光快速扫描成像手段对月表地形地貌进行探测,使着陆器实现实时避障。

这一方案成功保障了月球探测器在月面的安全着陆,也使得我国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用激光三维成像技术在离月面100米高度进行行星软着陆自主避障。

分秒必争 墨子号升空前的紧急时刻

2016年8月16日凌晨1点40分,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空间光电系统、信息获取与处理专家舒嵘,在《执牛耳者》分享了一个“墨子号”发射前的故事。

“墨子号”是一颗科学实验卫星,在临近发射前做最后一次测试时,发现其中一个装置的激光能量有略微下降。当时运输卫星的专列已在等待,火箭也要进场,上千号人的时间进度都排好,留给他和团队的压力非常大。但是舒嵘和团队还是决定要查明原因,排除故障,最终用三个星期的时间,二十四小时连轴转,解决了问题。舒嵘说,有位前辈说过,每一次在地面发现的问题,都是给我们的一次奖励,一个礼物。所以遇到问题,都要带着一种接受礼物的心态,去面对每一次地面上出现的问题。

在上海有个地方,竟然能“登月”?

月球探测器在落月时,会有不可避免的晃动,而着陆点的选择是着陆成功的关键。为解决“嫦娥三号”探测器在月面的安全着陆,空间光电系统和信息获取与处理专家舒嵘带领团队,经历数年的攻关与实验,研制了国际上第一个用于空间自主着陆避障的激光三维成像敏感器,但在实际应用之前,需要验证仪器的准确性。那如何才能模拟月球环境进行验证呢?

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就有一片“月球”,这里模拟月球表面,铺设了山丘、深坑、石子等不同形貌,为嫦娥系列落月单机做定标实验。平时会用吊车把实验设备吊在上空,对下进行成像,进行实时的数据处理、纠正。正是在这一块“月球”上,舒嵘带领团队完成了激光三维成像敏感器的测试,为嫦娥落月提供了明亮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