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上海分院多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17-01-09  |  【打印】 【关闭

  

1月9日今天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中国科学院共获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26项(人)。物理所赵忠贤院士获最高科学技术奖,中科院作为第一完成人或完成单位,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2项;技术发明奖一等等奖1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3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其中

上海分院多家研究所领衔与参与的项目获得嘉奖。

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马余刚团队领衔的“重离子碰撞中的反物质探测与夸克物质的强子谱学与集体性质研究”、樊春海团队领衔的“生物分子界面作用过程的机制、调控及生物分析应用研究”、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林国强团队领衔的“高效不对称碳-碳键构筑若干新方法的研究”、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杨国昱团队领衔的“氧基簇合物的设计合成与组装策略”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药物研究所果德安团队领衔的“国际化导向的中药整体质量标准体系创建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马余刚团队领衔国内相关实验队伍,通过广泛的国内外合作,实验和理论研究相配合,在极端相对论能区的重离子碰撞中探测到两个反物质原子核,并研究高温高密夸克物质的强子谱学特征与集体运动性质,论文分别发表在Science和Nature上。对认识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对推动核物理发展,对理解宇宙早期物质形态的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海应物所副所长马余刚研究员在大会现场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樊春海团队针对生物分子在传感界面上的吸附、组装和识别过程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系统研究。提出并发展了一种基于生物分子构象变化的“动态”生物传感检测新策略,通过构建一系列基于界面调控的生物传感器,实现了若干与重大疾病相关的生物分子的高灵敏、高选择性生物分析检测。

上海应物所樊春海研究员等在大会现场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林国强团队围绕碳–碳键的高效不对称构筑这一挑战性问题,在手性科学基础与应用问题上,设计发展多类手性亚磺酰辅剂诱导策略的高立体选择性反应和性能独特的新型手性双烯及线性硫烯配体。探索在有机功能分子、天然产物和生物活性分子的高效不对称合成,过渡金属催化的高对映选择性反应及应用,对手性有机化学及药物研发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极大地推动不对称反应的研究与发展。

中科院院士、上海有机所研究员林国强

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杨国昱团队聚焦氧基簇的设计合成与组装这一基本科学问题,在过渡金属、稀土及主族金属氧簇等领域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合成策略,形成了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创性成果。

福建物构所杨国昱研究员在大会现场

 上海药物研究所果德安基于“中药标准主导国际标准制订”战略目标,建立了系列被中国药典和国际主流药典采纳的中药质量标准及相关指导原则。开辟了我国学者制定《美国药典》和《欧洲药典》中药标准的先河,为中药标准国际化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上海药物所果德安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