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上海临床研究中心揭示慢性痛对人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损害机制

文章来源:综合办公室  |  发布时间:2017-01-18  |  【打印】 【关闭

  

中科院上海临床研究中心的“人脑疼痛和感觉图谱”课题组在中科院B类先导“脑功能联结图谱”项目的支持下,对多种类型的慢性痛病人展开了大范围和大样本的跟踪性脑结构和功能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慢性痛的病因与脑结构和功能的病理性改变有特异性关系。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已发表于国际学术杂志《人脑联结图谱》《Human Brain Mapping》。 

慢性痛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关系到社会保障体系的社会和医学难题。根据国际卫生组织的统计,在世界至少30%的成年人受到不同程度慢性痛的困绕。在我国社会医疗负担最大的疾病中,腰背和颈部疼痛位居第三。慢性痛导致青壮年丧失劳动力,从而严重影响社会生产力。尽管慢性痛引发如此重大的个人和社会问题,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却很缺乏,根本原因是对慢性痛的产生和维持机理等关键性科学问题缺乏了解。由此深入研究人类慢性痛的发生和发展的原因和机理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杨青副研究员在陈丽敏研究员指导下,对头痛或腰背痛病人的生活质量、情绪和抑郁倾向等做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发现慢性头痛病人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抑郁倾向明显增高,睡眠质量下降。头痛和慢性腰背痛病人的大脑结构都出现了大范围的特异性的病理性改变。    

“多个参与痛感受、情感、情绪和认知功能的重要脑区出现了脑皮层变厚或者变薄的病理性变化。”该论文第一作者杨青表示,目前认为皮层增厚是脑区功能过分代偿的表现,而皮层变薄可能反映脑组织萎缩。尤其重要的是慢性痛病人大脑皮层厚度改变的脑区之间的功能联结(脑区之间通讯交流)明显增强。这种功能联结增强说明这些脑区之间的交流出现过分代偿或者失去可调节性。出人预料的是,虽然都是慢性痛,慢性头痛和慢性腰背痛所涉及的脑结构和功能联结病理性异常几乎没有相似的地方。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张旭表示,这个基于中国人群的研究第一次提示慢性痛的病因(如头痛或腰背痛)脑结构和功能的病理性改变有特异性的关系,不同的慢性痛导致的脑改变则完全不同,同时为理解慢性痛病人抑郁症高发和睡眠障碍提供了脑影像学和神经生物学依据。“这是交叉学科融合的研究成果,对于临床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他强调。

“这些研究提醒人们必须从全新的角度去研究不同类型的慢性痛的神经学基础。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生物物理学和临床医学的第一手数据。”陈丽敏表示,研究人员目前正在继续开展研究,试图最终绘制出慢性痛产生和维持的脑功能联结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