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多个项目荣获第二十一届工博会嘉奖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19-09-19  |  【打印】 【关闭

  

  由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等单位共同主办的第21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917在沪开幕,展会为期5天。中国科学院4项创新成果喜获嘉奖,其中,“月背软着陆激光导航避障敏感器”和“新一代全景动态PET-CT2项成果分别荣获了中国工博会大奖。

  9月17日开幕当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徐匡迪,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等与中外嘉宾一起参观了中国科学院展区工博会获奖产品。

  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秘书长邓麦村,上海分院院长王建宇、副院长瞿荣辉,沈阳分院副院长马越红及中科院科发局科技合作处、沈阳分院科技合作处、西安分院科技合作处等部门代表一行参观了中国科学院展区,并同各参展代表深入交流。

  本届工博会中科院展区围绕“区域创新,协同发展”的参展主题,向公众集中展示了37家单位的110余项创新成果,并按展品专业领域及功能专门设置了高端科学仪器设备专区、重大科技工程展示区(嫦娥四号关键载荷技术与设备专区)、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STS)区域成果展示区、创新技术与产品区及区域创新平台区四大主题板块。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月背软着陆激光导航避障敏感器”是荣获本届工博会大奖的优秀展品。该展品是国际上首次投入月背区域软着陆任务的高精度实时导航与三维避障载荷。测距组件采用多级光学增益与电子学增益相结合的一体化控制方法,可自主适应着陆过程中多角度变化、30千米降至15米高度波动的复杂月背环境,测量准确精度达6厘米;三维成像组件使用16个激光光束对月背着陆区进行高速扫描,月面高度100米时对50米×50米着陆区域的避障精度达0.2米×0.2米,成像时间0.25秒,三维地形图像获取和预处理时间小于4秒,满足悬停避障的实时性要求。该展品保障了20191月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背南极-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区域的安全着陆,主要技术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同样获得大奖的还有来自中科院的长期合作伙伴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全景动态PET-CT uEXPLORER探索者”。作为世界首台全景动态 PET-CT,“探索者”(uEXPLORER),具有近两米的超长轴向扫描视野,实现了一个床位完成从头到脚的全身动态 PET-CT 成像,设备灵敏度达传统PET-CT30-40倍,并具有2.9mm超高分辨率。据悉,“探索者”最快可以实现全身 30 秒显像,而传统的PET设备耗时需要20分钟,是其40倍。 “探索者”支持 1/40 注射药物剂量下的超低剂量成像,为临床诊断和科研探索提供强大创新平台。此外,该设备独有的实时全身动态成像,让人类第一次实现以肉眼清晰观测药物注射后在人体血管内流动、扩散、最终被组织器官摄取并代谢的全过程。这将为肿瘤在全身的微转移检测、个性化精准诊疗、新药研发以及人体生物机理研究提供丰富想象空间。

  国家天文台的“FAST用大芯数、超稳定、弯曲可动光缆” 荣获本次工博会新材料专业奖。该成果解决了超大射电望远镜中的一项关键技术,保证了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工程需求,该光缆可耐10万次反复弯曲,是国内目前最高标准的100倍,实现了大跨度运动状态下柔性支撑的模拟信号与数据的稳定性传输。此外,该成果将光缆的静态使用推向运动应用这一个全新领域,带动了光通信整个产业链发展,有力地支持了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的建设。

  荣获本次工博会获新材料专业奖的创新成果还包括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大尺寸高性能红外玻璃”。该成果攻克了光电对抗用大尺寸红外玻璃领域内的世界性科学技术难题,打破了西方对我国技术封锁和高性能产品禁运,满足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公共安全、空间科学、智慧城市等重要领域。

  中国工博会已经成为中科院展示最新的科研成果、展示高新技术领域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本届展会中科院展区盛况以及参展成果得到众多参观者驻足,除了国内参观者,还接待了俄罗斯联邦科学和高等教育部一行;此外也受到了新华社、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国际金融时报》、《文汇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中国科学报》、上海电视台、上海广播台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和竞相报道。


中科院上海技物所“月背软着陆激光导航避障敏感器”(测距组件:激光测距敏感器) 


中科院上海技物所“月背软着陆激光导航避障敏感器”(三维成像组件: 激光三维成像敏感器)

 

上海联影“全景动态PET-CT uEXPLORER 探索者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大尺寸高性能红外玻璃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FAST用大芯数、超稳定、弯曲可动光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