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 上海分院多项成果获得嘉奖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20-01-14 | 【打印】 【关闭】
1月10日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经国务院批准,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96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合计308项(人),曾庆存院士、黄旭华院士获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卿凤翎等牵头完成 “氧化氟烷基化反应”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参与完成的“考古现场脆弱性文物临时固型提取及保护技术”、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参与完成的“北斗性能提升与广域分米星基增强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卿凤翎团队提出了“氧化三氟甲基化反应”的新概念,发展了一系列氧化三氟甲基化、氧化三氟甲硫基化、氧化二氟亚甲基化和烯烃氧化三氟甲基双官能团化等新反应,取得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由于氟原子的特性,含氟有机化合物在医药、农药以及生命科学等领域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含氟基团修饰已经成为发现药物的重要策略。但直接高效的含氟基团引入方法非常有限,发展高效、高选择性的向有机化合物引入含氟基团的合成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参与完成的“北斗性能提升与广域分米星基增强技术及应用”、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参与完成的“考古现场脆弱性文物临时固型提取及保护技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其中:“北斗性能提升与广域分米星基增强技术及应用”项目突破了卫星导航系统自身实时分米级服务的技术瓶颈,提出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基本导航、广域差分与精密定位服务集成方法,完成了一体化工程实现,解决了卫星数量和监测站分布受限条件下的北斗性能提升难题。提出了一套四重参数叠加的广域差分改正方法,提出了广域差分改正的参数模型、电文结构与播发策略,以及区域小网厘米级精密定轨与双向时频传递融合的空间信号精化方法,突破了地面站少、网小的制约;“考古现场脆弱性文物临时固型提取及其保护技术”项目针对考古现场脆弱性文物与遗迹提取与保护的特殊要求,率先提出了可控去除临时固型材料的设计与遴选原则,进行了临时固型可控去除技术的研发,首创制定了临时固型提取保护技术规范,应用于65处2000余件不同材质文物的提取与保护实践中,为我国考古发掘现场脆弱性文物和遗迹的提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对提高我国现场保护技术和装备水平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