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天文台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入选2023年度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文章来源:上海天文台  |  发布时间:2023-06-02  |  【打印】 【关闭

  
  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近日联合发布2023年度“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名单,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入选其中。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成立于1962年,前身是建立于1872年的徐家汇天文台和1900年的佘山天文台,是国际著名的综合性天文研究机构,建立了我国世界时综合系统,研制出氢原子钟、时间频率系统、激光测距系统等,将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技术(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 VLBI)成功应用到我国月球与深空探测工程的高精度定轨定位测量并取得突出贡献,同时在黑洞成像、吸积盘理论、宇宙结构形成、银河系旋臂结构等天文研究领域取得国际领先成果。
  上海天文台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位于上海天文台徐家汇园区内,面积200平方米,于2022年11月正式启用,当年被授予“中国科学院弘扬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基地依托上海天文台展示馆建设,以上海天文台的发展历史为纵线,以各个时期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所开展的典型科研成果以及李珩、叶叔华院士等优秀科学家代表为横线,通过图文并茂、模型和多媒体的方式,诠释“精勤司天 诚信修文”的上海天文台精神,弘扬科学家精神。
 
七个篇章,带您走进心怀家国的科研人生
  上海天文台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共分为七个篇章。其中,科学家精神学习教育专区重点围绕李珩、叶叔华等8位老科学家,讲述了他们在上海天文台成立、时间工作、天文设备研制和应用、基础和应用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科学事迹与人物故事,还集中展示了新时期科学家在承担多项国家重大任务中所体现出的“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事迹,多角度呈现科学家精神,号召科研工作者“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
上海天文台展示馆暨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一角
 
  长期以来,上海天文台聚焦世界天文学前沿,积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产生了一大批重要科研成果。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在这些科研成果展区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上海天文台已走过了一甲子的风雨历程,几代天文科研工作者始终聚焦世界天文学前沿问题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赓续前行。如今的上海天文台在“探月”、“北斗”等国家重大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积极参加和承担“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SKA)”等大型国际合作项目。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上海天文台的科研人员始终不忘科技报国的历史责任,将自己的科研抱负与国家发展和民族命运紧密结合,坚定科研初心,不畏攻关艰难,他们正以更开放的心态,加强合作交流,向着国际先进水平奋力拼搏。
上海天文台展示馆暨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科研成果展区
 
三件特色展品背后的家国情怀
  相信每一位走进上海天文台展示馆暨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观众都会被三件特色展品吸引。

展品1  1.56米天体测量望远镜(模型)
  这台1.56米望远镜建成于1987年,主镜通光口径1.56米,焦比1:10,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大型光学天文望远镜,是当时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天体测量光学望远镜。
  中国照相天体测量学科的奠基人之一、曾任上海天文台副台长的万籁先生长期从事天体测量和实测天体物理研究,为发展我国天文事业呕心沥血。新中国成立后,他在我国天文观测设备极少的情况下,改进了40厘米折射望远镜,又先后提出、主持和参与了月球照相仪和我国第一代激光测距仪。
  天文仪器与方法专家、曾任上海天文台副台长的朱能鸿院士担任1.56米天体测量望远镜的总工,带领队伍推动1.56米天体测量望远镜成功建成,其重要的指标远远优于世界上同类型的美国海军天文台1.55米望远镜。该望远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万籁先生在科学技术上勇攀高峰、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朱能鸿院士精益求精和挑战自我的精神赢得了天文界同仁的由衷敬佩,更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断奋力前行。

展品2  星载氢原子钟(模型)
  1969年9月,周恩来总理两次接见上海天文台科研人员,指出“要独立自主建立我国的原子时系统”,氢原子钟研制因此被命名为“930-1工程”。由此,上海天文台便开启了氢原子钟的研制历程。
  1975年9月,我国第一台氢原子钟在上海天文台研制成功。近年来,上海天文台不断改进和提高时频技术,为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和科学试验项目的“用钟”需求做出了积极贡献。
  从2002年开始,上海天文台开展了星载被动型氢原子钟技术研究。展区中所展示的氢原子钟模型,是目前应用于“北斗”卫星导航的氢原子钟等比模型。氢钟研制团队一直带着“钟随心博 情与国牵”的初心,精益求精,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实现技术自主可控,重量越来越轻,精度越来越高。

展品3  天马望远镜(模型)
  位于上海松江区的天马望远镜是65米口径全方位可转动的大型射电望远镜系统,2018年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并入选中科院改革开放40年40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等。
  近年来,天马望远镜在“探月”“探火”等国家重大任务中做出了关键贡献,已成为“可上九天揽月”中国梦的强力支撑。
  天马望远镜还多次与欧洲VLBI网、东亚VLBI网等开展国际联测,提升了各观测网的灵敏度。天马望远镜每年运行时间约七千多小时,成功开展了谱线、脉冲星和VLBI等射电天文观测,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科学成果,为世界首次黑洞成像流量定标等做出重要贡献。
  天马望远镜不仅促进了我国射电天文观测研究与国际前沿接轨,还为青年射电天文学家的培养和成长创造有利条件,提升我国观测天文学研究的整体水平。

活动连连,精彩不断
  为更好发挥上海天文台长期优秀科研成果资源优势,上海天文台展示馆暨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已成为科学传播的重要平台。目前,上海天文台已开发了“司天修文”品牌系列课程10期作为参观展馆之后的拓展活动资源,还基于上述硬件和软件资源,针对不同参观群体的需求,采用活动模块拼接配置模式,设置了场馆参观、品牌课程、科研成果展示、交流讨论等活动配置模块,参观群体可以提前进行模块拼接配置,活动形式丰富多样。
  自2022年11月开放以来,基地已依托“党建+科普”的组织形式,多次接待领导工作调研、兄弟院所共建、社区共建、中小学科普行等。未来,为更为广泛深入地服务公众科学传播,上海天文台展示馆暨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拟开发线上展厅,结合中科院科学开放日、科学节、上海科技节等节点,面向公众开放预约,组织开放日活动,展示上海天文台的科研成果和科学家先进事迹,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厚植创新沃土,讲好天文学的中国故事,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厚植科学文化土壤。
2023年4月,开展党支部共建活动
2023年4月,小学生参观学习科学家故事,举办读书节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