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科技合作 > 院地合作

院地合作结硕果: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甘薯育种项目荣获2019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发布时间:2020-04-20 【字体: 】【打印】 【关闭

甘薯是粮能兼用的重要薯类作物,也是我国重要粮食储备和改善人们膳食营养的首选食物。长期以来,我国甘薯传统育种由于受限于甘薯的六倍体基因组、自交不亲和后代农艺性状严重分离等生物学特征,甘薯育种与其它大宗作物相比进展缓慢。为了推进甘薯分子育种的步伐,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张鹏研究员带领团队人员,联合泰安市农业科学院,自2005年起共同开展甘薯遗传改良的联合攻关。近日,该联合团队申报的项目“甘薯育种技术创新与泰中系列新品种选育”荣获“2019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张鹏研究员为该奖的第一完成人,分子植物卓越中心为第二完成单位。

该项目针对我国北方地区甘薯开花结实率低、自交不亲和、专用品种缺乏、生产过程良种良法不配套等问题,以优质专用品种选育为目标,集成了“育种方法创新-品种培育-产量品质调控-标准化栽培-推广应用”的甘薯育种、繁育、推广和应用技术体系。创新甘薯开花结实技术,结实率提高10%以上;培育出食用型品种“泰中6号”、淀粉型品种“泰中9号”和紫心型品种“泰中11”等3个专用型甘薯新品种,均通过了山东省审定,其中“泰中6号”通过了国家鉴定(审定)。这些新品种累积推广应用682万亩,新增经济效益28.8亿元。该团队联合德国马普相关研究所的科研团队,2017年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植物》上发表“泰中6号”六倍体基因组图谱和朔源的重大突破,并于2019年首次报道了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良甘薯淀粉品质。

该成果集成我国甘薯综合育种技术,体现中科院与地方农科院合作优势,联合建立甘薯分子育种和新品种推广基地,实现技术和种质创新,形成具有品种审定证书、专利及研究论文的核心知识产权,成果快速应用推广,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服务三农。张鹏研究组的王红霞副研究员、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杨俊副研究员等骨干及研究生参与了相关内容的实施,并得到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科技部863、国家自然基金委等资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