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科研动态 > 科研进展

计算生物学所研究人员构建了首张中国人群的拷贝数变异图谱

发布时间:2011-12-28 【字体: 】【打印】 【关闭

近日,《PLoS ONE》在线发表了上海生科院计算生物学所徐书华研究员和金力教授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A Map of Copy Number Variations in Chinese Populations”。该项工作构建了首张包括中国汉族和少数民族在内的拷贝数变异图谱,为研究中国人群的基因组多样性、群体分化和环境适应以及复杂性状基因定位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数据信息参考。

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是近几年人类基因组和遗传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到目前为止,对中国人群的拷贝数变异研究,正如几乎所有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都在汉族人中进行一样,无论是大型国际合作计划还是国内独立开展的工作多集中在汉族人群。然而,一方面,中国人群的遗传多样性绝大部分存在于少数民族人群中,另一方面,对于基因功能和表型拷贝数变异的相对其他变异如单核苷酸多态的效应要大得多,但是其频率也较低,以至于在全基因组寻找与特定表型或疾病关联的拷贝数变异往往需要参考数据库。该项工作利用Affymetrix芯片技术,通过近1百万个拷贝数变异探针的信息,在中国汉族、藏族、侗族、瑶族、壮族、黎族和维吾尔族群体样本中检测了全基因组范围的拷贝数变异;并系统比较和分析了少数民族和汉族以及中国人群与世界其他大洲人群的基因组多样性和群体差异。研究发现少数民族人群与汉族人群不共享的拷贝数变异区域多达35%;与欧洲人群的研究结果相比,标签拷贝数变异(tag CNV)在中国人群之间的可移植性要低很多,提示全面研究中国人群拷贝数变异的必要性。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群体特异性的拷贝数变异可能与人群对其特定生存环境的长期适应有关。

该工作由博士生楼海一在导师金力教授和徐书华研究员的指导下,与复旦大学及哈佛儿科医院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科委、中国科学院、德国马普学会、香港王宽诚教育基金会等多项基金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