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科研动态 > 科研进展

上海巴斯德所研究人员在艾滋病病毒I型(HIV-1)疫苗研发中取得新突破

发布时间:2012-07-06 【字体: 】【打印】 【关闭

日前,国际知名杂志《病毒学杂志》(Journal of Vir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周保罗研究组关于艾滋病病毒I型(HIV-1)疫苗的最新成果:一种基于果蝇S2细胞的新型HIV-1 病毒样颗粒(VLP)表达系统,这是世界上首次报道采用果蝇S2细胞表达系统制备HIV-1 VLP作为艾滋病疫苗组分。

2009年在泰国完成的RV144 HIV疫苗实验虽然获得了31.2%的保护率,但是仍然不能用于人群接种,该疫苗采用痘病毒载体初免,GP120蛋白加强。

一个成功的HIV-1疫苗应既能够诱导出HIV-1胞膜蛋白特异性的广谱中和抗体,又能够诱导出多种蛋白特异性的T细胞免疫反应。在众多的HIV-1免疫原设计中,VLP由于能够将天然构象的胞膜蛋白刺突展示于其表面,并且能够同时诱导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而被认为优于GP120蛋白。但是,目前的HIV-1 VLP表达系统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缺陷。

为了克服这些缺陷,博士研究生杨立飞、宋宇峰等在周保罗研究员的指导下,开发出一种基于果蝇S2细胞的新型HIV-1 VLP表达系统。首先,他们构建了表达HIV-1 VLP的S2细胞稳转克隆;然后研究了该系统表达的VLP胞膜蛋白的表达、剪切、组装以及糖基化等理化特征,并且采用冷冻电镜(Croy-EM)和冷冻电子断层成像(Croy Electron Tomography)对VLP的形态学及其表面刺突的数量进行了仔细分析;最后研究了VLP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研究表明,采用这一新型VLP表达系统制备的HIV-1 VLP其表面膜蛋白能够正确剪切、糖基化并且和gag蛋白一起组装成病毒样颗粒;采用该系统制备的HIV-1 VLP产量与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产量相当,甚至更高。Cryo-EM 和Tomography研究发现,纯化后的VLP表面平均包含17个膜蛋白刺突,并且保留了多个已知的广谱中和抗体表位。研究人员采用DNA初免-VLP加强,并伴以CpG佐剂的接种策略,可以在小鼠体内诱导出胞膜蛋白特异性的抗体反应:包括ELISA结合抗体,中和抗体,ADCC和ADCVI特异性抗体反应;以及胞膜蛋白和gag特异性的CD8 T细胞免疫反应等,具有更好的免疫保护效果。综上所述,这一新型VLP表达系统制备的HIV-1 VLP具有很多优良的特性,可以开发成为HIV-1疫苗的有效组分。

该研究是与中科院北京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平研究组合作完成的,得到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