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科研动态 > 科研进展

中国科学家首次动物模型实验证明巴西寨卡病毒垂直传播影响子代脑发育 Cell Research在线发表相关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2016-05-13 【字体: 】【打印】 【关闭

  寨卡病毒主要由蚊子进行传播,一般认为其感染只引起轻微症状,包括发热、全身乏力、红疹、结膜炎,以及少数情况下免疫反应介导的格林巴利综合征,这些症状都是一过性的,因此长期以来寨卡病毒感染未引起足够重视。但2015年以来,拉丁美洲寨卡病毒爆发,伴随大量新生儿出现小头症。2016年2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把寨卡病毒对孕妇的风险列为值得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危机。各国科学家紧急行动起来应对该危机。 

  母体病毒感染是否直接影响胎儿神经发育尚缺少实验依据。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病原生物学和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展开密切合作,以小鼠为模型研究了寨卡病毒的垂直传播对子代动物脑发育的影响,相关研究成果于2016年5月13日在线发表于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上,题为“Vertical transmission of Zika virus targeting the radial glial cells affects cortex development of offspring mice”。他们利用军事医学科学院从疫区回国的病人身上分离的寨卡病毒株,用其感染怀孕的小鼠后可以跨过胎盘屏障,直接靶向胚胎期小鼠的大脑皮层神经前体细胞,抑制其增值,导致神经前体细胞的耗竭,最终造成大脑皮层面积的缩小。进而他们发现,病毒感染造成子代动物脑中基因表达网络的紊乱,其中很多小头症相关基因的表达受到影响。 

  该研究提供了孕期寨卡病毒感染影响子代脑发育的直接证据,为评价治疗性药物或疫苗提供了理想动物模型。该项研究主要由中科院神经所的武孔彦、左国龙以及军事医学科学院的李晓峰等人完成。通讯作者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罗振革研究员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的秦成峰研究员。(信息中心、神经所) 

  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