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科研动态 > 科研进展

影响睡眠的两种基因突变被发现

发布时间:2016-11-04 【字体: 】【打印】 【关闭

英国《自然》期刊11月2日在线发表的一项神经科学研究报告称,科学家发现了两种影响睡眠时间和睡眠类型的基因突变,该成果标志着人们向理解睡眠控制机制迈出了重要一步。

所有动物都会睡觉,这本是一种普遍特性,但是人类对于支撑这一最基本行为的细胞及分子信号的认识出乎意料的少。我们仅仅知道昼夜节律可以使生物感知到地球自转带来的环境改变,确保了睡眠,但这一点并不能解释生物体的睡眠控制机制。

此次,日本筑波大学研究人员船戸弘正及其同事,分辨出两种影响睡眠与觉醒平衡的基因突变。一种影响Sik3基因,它使内在睡眠需求增加,导致总的觉醒时间显著缩短。在这种情况下,非快速眼动睡眠增加(快速眼动,睡眠过程中有一段眼球会不停地左右摆动时期,是大脑非常活跃、容易做梦的阶段)。而另一种则影响Nalcn基因,使快速眼动睡眠的总量和片段长度缩短,其通过抑制神经元的兴奋度,实现对快速眼动睡眠的调节。

论文作者使用正向遗传筛选方法得出上述结果。他们考察了8000多只具有随机基因突变的小鼠的睡眠模式,然后辨别睡眠模式异常小鼠的基因变化情况,最后确定了两种他们称之为“困倦”和“无梦”的小鼠谱系,并分别从中发现了Sik3和Nalcn基因突变。

该发现突显了使用这一方法来确定参与睡眠调控的新基因和通路的潜力,同时,其作为睡眠遗传学的重要成果,意味着人们对睡眠控制机制的理解比以往更加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