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科研动态 > 科研进展

上海生科院(人口健康领域)科研人员揭示组蛋白H3K27三甲基转移酶EZH2在炎症性肠病中的重要功能及调控机制

发布时间:2017-04-26 【字体: 】【打印】 【关闭

424日,国际学术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人口健康领域)秦骏研究组的研究论文“Epithelial EZH2 Serves as an Epigenetic Determinant in Experimental Colitis by Inhibiting TNFα-mediated Inflammation and Apoptosis”  

过度炎症反应以及肠上皮细胞凋亡是导致炎症性肠病的主要原因。Anti-TNFa抗体目前已在临床上用于治疗炎症性肠病。TNFa信号通路一方面可以激活NF-kb导致过度的炎症反应,但另一方面NF-kb信号的激活也会促进上皮细胞的存活。因此,TNFa信号如何促进肠炎的发生发展还有待进一步阐明。 

博士后刘永锋及博士研究生孙同玉在秦骏研究员的指导下,通过肠道上皮细胞敲除及过表达EZH2并结合小鼠肠炎疾病模型,揭示组蛋白H3K27三甲基化转移酶EZH2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保护功能。研究表明EZH2的缺失导致TRAF2/5表达上调,从而使肠上皮细胞对TNFa更加敏感,导致了更强的炎症反应。调控该TNFa信号的同时,EZH2的缺失解除了其对ITCH的转录抑制。作为c-FlipE3连接酶,ITCH的高表达使C-Flip稳定性显著降低,减少了其对于Caspase 8介导的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从而抑制NF-kb对于维持细胞存活的功能。该项工作揭示了EZH2活性或表达较低的肠炎病人中使用anti-TNFa抗体治疗肠炎可能会有更好的疗效,同时提示EZH2在炎癌反应中可能的重要作用。 

该研究得到了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以及中科院等科研项目的资助,同时也得到了上海生科院(人口健康领域)公共技术平台以及动物平台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