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科研动态 > 科研进展

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鲟子三代苗种繁育技术通过专家组验收

发布时间:2018-09-03 【字体: 】【打印】 【关闭

  由我国科研部门联合攻关完成的“长江鲟子三代苗种繁育技术研究”阶段成果2日通过专家组现场验收。这意味着我国长江鲟的全人工繁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今后长江鲟自然种群修复及未来的养护利用意义重大。

  长江鲟又名达氏鲟,是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附录中极危级物种。上世纪中后期以来,受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鲟自然资源严重衰退,野外种群几乎灭绝。

  为了保护挽救这一珍稀特有物种,我国科研单位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开展长江鲟野生资源专项调查、人工繁殖和库区移养等工作,先后突破实现了长江鲟的人工繁殖、仿生态自然繁育。今年4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与四川省宜宾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的联合科研团队首次完成了长江鲟子三代苗种繁育,获得子三代开口期苗种6万余尾。

  此次验收,以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和桂建芳为首的专家组认为,长江鲟子三代苗种繁育技术严谨,资料完整,数据可靠。子三代苗种成功繁育,是长江鲟迁地保护的再次突破,预示着可持续人工群体建设和人工保种的成功,将为今后自然种群修复及未来的养护利用奠定基础。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表示,下一阶段,将把努力恢复重建长江鲟野外种群作为工作重点,同时推动长江鲟进入《人工繁育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开展大规模养殖和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