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科研动态 > 科研进展

城市环境研究所在排放管控以及天气形势对大气污染机制的影响方面取得进展

发布时间:2020-03-16 【字体: 】【打印】 【关闭

  近日,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大气污染控制化学研究组(陈进生研究团队)发表重要成果:“在管控措施及多种天气形势的影响下,大气PM2.5污染呈现出不同的形成机制”。研究成果以“2017年厦门金砖会议期间PM2.5的化学特征及来源”为题发表在《中国环境监测》上,刘涛涛博士生为第一作者,徐玲玲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近海地基高分辨率观测与数据集成技术”(2016YFC02005)的资助。

    2017年厦门金砖会议期间,由于受到东亚季风的影响,亚热带高压、台风和强季风降雨等事件频繁发生,福建省经历了多种不利的天气形势的影响,使得厦门在金砖会议期间保障优良的大气环境成为一项艰巨的挑战。这一事件为深入研究人为管控和气象条件影响下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特征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研究团队对厦门市常规气态污染物、PM2.5质量浓度及其化学组成进行高时间分辨率的在线监测,旨在研究不同管控阶段和天气形势下厦门市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及生消过程。根据空气质量管控措施和天气形势将研究期分为6个阶段。管控前、控期I(台风)、管控期I(非台风)、管控期II(台风)、管控期II(非台风)和管控后。结果表明:管控期I(非台风)受静稳天气的影响,管控效果削弱。台风对颗粒物质量浓度下降的影响比管控更显著,且台风对无机组分质量浓度的影响显著高于碳质组分。台风和非台风期间NOR的日变化特征一致,是由于台风期间大量的海盐粒子可促进NO2非均相反应生成NO3-。PMF源解析结果表明,二次无机源是PM2.5主要来源,随着管控措施的实行,扬尘源的贡献从21%降低到了6%,而机动车源的贡献降幅不明显则是由于交通限行措施对气态污染物NO2质量浓度的下降效果比颗粒物显著。该研究结果可为沿海独特环境以及特殊气象条件影响下的大气颗粒物的管控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论文链接

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与气象参数的时间变化序列

大气观测超级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