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科研动态 > 科研进展

福建物构所分子仿生类囊体人工光合细胞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发布时间:2025-03-10 【字体: 】【打印】 【关闭

光合作用是自然界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核心过程,但其效率受限于生物系统的能量损失和环境约束。开发高效人工光合系统,模拟植物叶绿体的能量转化机制,是解决清洁能源存储与碳中和挑战的关键。然而,传统人工光合系统常面临光反应与暗反应耦合困难、驱动电压高、中性条件适应性差等问题,限制了其应用。

近日,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王要兵研究员团队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期刊发表了题为“Artificial Photosynthetic Cell with Molecular Biomimetic Thylakoid”的研究成果。该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分子仿生类囊体(Co-TPP-FePy)的人工光合细胞(APC),在低驱动电压(1.1V)和中性条件(pH≈7)下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H2和O2)。CoTP-FePy可以通过耦合光收集、光催化和电子/能量存储(FeIII/FeIIPy)来模拟类囊体中的光反应以产生O2。随后,采用膜电极组件(MEA)模拟暗反应,其中光反应产生的质子、电子和能量可以驱动H2的产生过程。通过光和暗反应的时间和空间耦合,该APC实现了3.1%的太阳能转换效率,超过了自然光合系统。该团队进一步通过飞秒瞬态吸收光谱和原位红外光谱揭示了CoTPP-FePy分子内电子转移方向及水氧化中间体演化机制(如*OOH、*OO的形成)。实验表明,该系统的低驱动电压(1.1 V vs. RHE)源于Fe-Py氧化还原电位(1.06 V)的精准调控,显著低于传统电解水需求(1.45 V)。此外,该团队开发的光电化学流动池展示出APC的长期稳定性(12小时连续运行)和工业化潜力。该技术为绿色氢能规模化生产及太阳能高效存储提供了全新路径。

叶绿体中的自然光合作用和人工光合细胞(APC)

相关成果发表于《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福建物构所周恩博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王要兵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研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等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nie.202416289

(王要兵课题组供稿)